“資產負債表衰退”大師警告日本化即將來到中國


作者:謝葉,彭博市場直播記者兼策略師

如今,古理查德已成為中國意想不到的名人。 突然間,這位創造了“資產負債表衰退”一詞來描述日本失去的十年根源的經濟學家的著作與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高度相關。

野村綜合研究所的經濟學家所看到的情況並不令人鼓舞: 中國企業和家庭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能減少債務並恢復財務健康,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

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概念是 Koo 在 20 世紀 90 年代提出的,這個概念很簡單。 資產市場從繁榮轉向蕭條後,家庭和企業需要儲蓄來償還債務。 當他們同時這樣做時,沒有人花錢,這會吸走經濟的氧氣。 作為回應,政府應該作為最後的借款人和支出者介入。

本週,古永鏘提出了他對中國的診斷。 在一次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的演講中,他對三十年前的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進行了一些比較。 他的結論是,日本化的命運極有可能。 (他的演講文字稿尚未經過獨立核實,但這一觀點與他最近接受 CNBC 採訪時的觀點一致。)

他指出,兩國都經歷了類似的房地產繁榮。 一旦泡沫破裂,資產負債表衰退就會開始。 他認為,好消息是北京的政策制定者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這使得他們可能會比日本更快地做出反應。

壞消息是,中國面臨著比三十年前的日本更大的挑戰。 首先,中國經濟更加依賴建築業。 兩國的行業規模佔 GDP 的 26%,具有可比性。 但汽車和科技等其他日本產業的實力緩解了這一打擊。 不幸的是,中國沒有類似的行業可以填補房地產市場低迷留下的空白。

讓古永鏘特別困惑的是,中國的去槓桿化似乎早在 2020 年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自 2015 年以來,企業有時會停止借貸,這表明還有其他因素削弱了私營部門的動物精神。 (這一時機恰逢政府的供給側改革,旨在消除各行業的產能過剩。)

此外,中國還面臨著更大的地緣政治風險。 雖然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也與美國發生過經濟摩擦,但衝突僅限於貿易領域。 就中國而言,與西方全面脫鉤意味著該國祇能向僅佔全球GDP 27%的較貧窮經濟體出口,這將抑制其增長。

更棘手的是 中國人口開始萎縮,房地產業從繁榮走向蕭條。 在日本,泡沫破裂近二十年後,人口開始下降。 再加上疫情期間監管的不確定性和補貼的缺乏,北京面臨著更大的問題。

北京應該做什麼? 不要在貨幣政策或結構改革上浪費時間。 古先生建議,相反,應將所有精力集中在財政刺激上,以保持經濟發展。 同時,“不惜一切代價”完成所有未完工的住房項目,以避免倒塌。

在演講結束時,他說: “我希望中國決策者理解並應對這些挑戰,因為這可能是中國達到第一世界生活水平的最後機會。”

這句話出自一個可以說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這個話題的人之口,對北京的政策制定者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