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體的中國,台灣出口尖叫全球衰退


今天早上來自中國的好消息/壞消息雙重打擊。

一方面,就在中國因當局日益嚴厲和致命的 covid-zero 封鎖措施引發的暴力抗議而震驚一周後,北京宣布進一步放寬 covid 措施,儘管新感染人數激增。 具體來說,中國宣布中央政府首次明確支持在家中隔離無症狀或輕度冠狀病毒病例,而不是在醫院或集中隔離設施。 中國內閣國務院週三概述了新措施,中國共產黨政治局會議強調了穩定經濟的重要性,而不是與 Covid-19 的鬥爭。 因此,市場反應有限,中國股市在最近幾週因謠言創下歷史新高的消息後遭到拋售。

然而,雖然最近放寬 covid zero 受到歡迎,但如果價格超過價格,最新的中國貿易數據更新中有更糟糕的消息 不僅顯示出口和進口又出現一個月的收縮,而且出口也出現大幅下滑,遠比華爾街最糟糕的預測還要糟糕; 底線: 出口和進口都 11 月以至少 2-1/2 年以來的最快速度收縮, 由於全球和國內需求疲軟,由 COVID 導致的生產中斷和國內房地產市場低迷給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帶來了巨大壓力。

如下圖,11月 中國出口同比收縮 8.7%,遠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 -3.9%,與 10 月份 0.4% 的降幅相比大幅惡化; 11 月隱含的非年化出口環比增長率降至 -6.5%(10 月為 -3.8%)。 與此同時,進口同比下降 10.6%,也低於預期的 -7.1%,也遠低於 10 月份的 -0.7%。 11 月進口環比下降 -1.1%,而 10 月為 -3.4%。

換言之,11 月進出口雙雙收縮 – 沒有 2020 年初的 covid 崩潰,這是自 2016 年以來最快的速度 – 由於外部需求減弱,Covid 疫情惡化擾亂了生產並削減了國內需求。

正如高盛指出的那樣,出口疲軟擴大到各個目的地和產品。 除了全球製造業放緩和持續的歐洲能源危機導致 DM 需求疲軟外, 出口收縮部分是由於 Covid 捲土重來導致中國製造中心的生產中斷。 11 月整體貿易順差降至 698 億美元。

報告中的一些要點:

  • 1. 與去年同期相比, 中國 11 月出口同比增長顯著下降至 -8.7%(10 月為 -0.4%),11 月進口同比增長顯著下降至 -10.6%(10 月為 -0.7%)(圖表 1)。 按順序計算,11 月出口非年化後下降 6.5%(10 月為 -3.8%),11 月進口非年化後下降 1.1%(10 月為 -3.4%)。 中國的貿易順差從 10 月份的 852 億美元降至 11 月份的 698 億美元(未經季節性調整)(圖表 2)。

  • 2. 按主要目的地劃分,11 月出口疲態擴大。 大多數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同比增長放緩。 在主要的發達市場國家中, 對美國的出口增長減幅最大(11 月同比-25.4%,10 月為-12.6%)。 11 月對歐盟的出口同比增長放緩至 -10.6%(10 月為 -9.0%)。 在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中,11 月對東盟的出口同比增長大幅放緩至 5.2%(10 月為 20.3%),隱含的非年化環比增長降至 -7.5%。
  • 三、分大類看,大部分產品出口增速放緩. 科技相關產品的出口增長顯著下降(見圖表 3)。 例如,11 月手機出口同比下降 33.3%(10 月為 +7.0%),11 月電子集成電路出口增速大幅放緩至 -29.8%(10 月為 -2.4%)。 在住宅相關產品中,11 月家電出口同比下降 22.9%(10 月為 -25.0%)。 在 Covid 相關產品中,11 月計算機出口同比下降 28.3%(10 月為 -16.5%)。
  • 四、大類商品進口增速不一,製造業相關產品進口增速放緩 (圖表 4)。 在能源商品中,11 月原油進口增速放緩至 28.1%(10 月為 +43.8%),進口量同比增長 11.8%(10 月為 14.1%)。 11 月煤炭進口同比增速大幅下降至 -26.0%(10 月為 +2.8%),進口量同比下降 7.8%(10 月為 8.3%)。 在主要金屬礦石中,進口額因價格下跌而下降。 例如,11 月銅礦石進口額同比下降 11.6%(10 月為 -14.2%),進口量同比增長 10.2%(10 月為 +4.0%)。 在製造業相關產品中,機床進口環比大幅下降(-10.4%,非年化月率)。

  • 5. 由於製造中心與 Covid 相關的生產中斷和外部需求疲軟,11 月出口大幅收縮。 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和製造業相關產品進口疲軟,進口額環比下降。 出口增長明顯低於預期,導致貿易順差低於預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報告的貿易平衡與中國報告的貿易平衡之間的差值已經“重新正常化”,因為中國多報的時期——恰逢 covid 鎖定階段——似乎再次結束。

但這不僅僅是讓中國陷入癱瘓——看看台灣就會發現那裡的貿易情況要糟糕得多:正如路透社指出的那樣,台灣 上個月(11 月)出口額同比下降 13.1% 至 361.3 億美元,是近七年來的最大跌幅, 財政部表示。 這遠低於路透社調查中預測的收縮 6.7%,而 10 月份則下降了 0.5%。

該部表示,受烏克蘭戰爭、全球通脹壓力不減和主要經濟體加息週期的打擊,全球需求正在“越來越明顯”地放緩。 商務部官員 Beatrice Tsai 表示,中國的 COVID-19 控制措施也打擊了對電子元件的需求,並指出蘋果公司上個月警告稱,由於中國鄭州一家主要裝配廠的大流行限制措施,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Pro Max 的出貨量低於此前預期。

台灣 11 月電子元器件出口總額下降 4.9% 至 151.5 億美元,為三年半以來首次下降,其中半導體出口較上年同期下降 3.4%。

全球最大的代工芯片製造商台積電等公司是蘋果公司和其他全球科技巨頭的主要供應商,也是汽車公司和低端消費品的芯片供應商。

繼 10 月份下降 9.2% 之後,11 月份台灣對台灣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的出口同比下降 20.9% 至 135.6 億美元。

渣打銀行東北亞高級經濟學家 Tony Phoo 表示,台灣需求疲軟可能會持續到明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 “如果持續到明年下半年,台灣官方估計明年超過2%的經濟增長率將面臨壓力,” 他說。 台灣財政部表示,未來的風險包括圍繞中國冠狀病毒政策和美中科技戰的不確定性,並補充說 12 月出口可能較上年同期收縮 8% 至 12%。

翻譯:全球滯脹性衰退,這正是缺乏刺激的市場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