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具有自然來源的可能性不到 1 億分之一:新研究


作者:Hans Mahncke 通過大紀元時報 (強調我們的),

一個 新研究 關於大流行的起源,“核酸內切酶指紋表明 SARS-CoV2 的合成起源”,發表在預印本服務器 bioRxiv 上, 得出的結論是,導致 COVID-19 的 SARS-CoV-2 病毒很可能起源於實驗室。 根據這項研究,自然起源的機率不到 1 億分之一。

旅行者於 2022 年 4 月 19 日穿過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羅納德·裡根華盛頓國家機場。(Stefani Reynolds/AFP via Getty Images)

與以往分析病毒特徵等定性方面的研究不同, 新研究 首次在定量基礎上評估實驗室來源的可能性。 這種突破性的方法使作者能夠提出似乎超過任何先前研究的客觀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新研究不依賴任何指向 SARS-CoV-2 病毒實驗室起源的已知證據. 例如,它沒有考慮極不尋常的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它使病毒特別具有毒性,並且被廣泛認為是 插入 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病毒。 它也沒有考慮到大流行始於世界首屈一指的冠狀病毒實驗室門口的巨大巧合

2020 年 5 月 13 日,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武漢病毒研究所校園內的 P4 實驗室。(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相反,作者——Valentin Bruttel,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分子免疫學家; Selva Science 的數學生物學家 Alex Washburne; 和杜克大學的藥理學家 Antonius VanDongen——採用了一種新方法,從全新的角度評估 SARS-CoV-2 病毒的起源。 作者檢查了在實驗室組裝病毒過程中留下的微小指紋。 雖然在實驗室中使用無縫基因工程技術製造病毒通常會隱藏操縱的證據, 這項新研究開發了一種統計過程,通過比較野生病毒和實驗室製造的病毒中某些遺傳密碼鏈的分佈,揭示這些隱藏的證據。

當病毒在實驗室中構建時,它們通常是通過將各種病毒部分拼湊在一起來組裝的。 根據一個 博文 來自伴隨研究發布的沃什伯恩,這就像從電影玩具總動員中取出土豆頭先生並用 GI Joe 的手臂替換他的手臂,以幫助“我們研究諸如 GI Joe 手臂是否為一個人提供任何明顯的好處。舉重等病毒生命週期中的重要任務。”

換句話說, 操縱病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更好地了解病毒的哪些部分使它們特別具有傳染性、致命性或傳染性。 一個相關的目的是開發生物武器,但新研究的作者拒絕認為這就是製造 SARS-CoV-2 的原因。 他們認為,該病毒“是在實驗室中通過用於在 COVID 之前組裝傳染性克隆的常用方法組裝而成的。”

一個 最近的實驗 波士頓大學的一個例子就是將病毒部分拼湊在一起。 研究人員創建了一種 COVID-19 變體,該變體使用祖先 SARS-CoV-2 病毒的骨架殺死 80% 的暴露小鼠,並用 Omicron 變體的刺突基因替換其刺突基因。 換句話說,波士頓實驗室通過將 SARS-CoV-2 病毒不同變種的不同部分拼湊在一起,創造了一個 COVID-19 版本的科學怪人怪物。

在實驗室中拼湊病毒受到限制。 SARS-CoV-2 的遺傳信息包含在 30,000 個鹼基對的 RNA 核苷酸中。 然而,這 30,000 個鹼基對並不是一次拼湊在一起的。 取而代之的是,實驗室病毒是由一組較小的鹼基對組合而成,這些鹼基對隨後被“粘合”在一起,形成嵌合體或化合物. 酶用於沿著 DNA 鏈的某些點將病毒分開(實驗室使用 DNA 代替 RNA,因為它更穩定;然後將組裝好的 DNA 添加到產生 RNA 病毒的細菌中)。

酶是在特定識別位點切割 DNA 鏈的蛋白質。 這些識別位點或切割位點是酶尋找的 DNA 鏈中的基因序列。 酶就像生物剪刀,只在由特定酶識別的序列標記的特定切割位點進行切割。

由於切割位點看起來像正常的核苷酸序列,因此可以在天然病毒的 RNA 鏈以及實驗室製造的病毒上找到它們。 這就是為什麼這種形式的基因工程不會留下接縫或明顯的指紋。 然而,作者利用的野生型病毒和實驗室製造的病毒的切割位點之間存在重要差異。 自然發生的切割地點不一定位於科學家想要的位置。 因此,實驗室通常會在有利位置插入切割位點,然後將其從不利位置移除。

雖然自然產生的切割位點和實驗室添加的切割位點在生物學上無法區分, Bruttel、Washburne 和 VanDongen 假設他們可以通過繪製 SARS-CoV-2 病毒切割位點的分佈來檢測“非常微妙但可識別的指紋”. 然後,他們會將其與野生型 SARS 病毒以及其他大流行前實驗室製造的 SARS 病毒上的此類站點的分佈進行比較。 他們對最常用的酶(生物“剪刀”)進行了分析,根據一系列大流行前的 出版物 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的,也被用於武漢實驗室的實驗。

在 2017 年的一段視頻中,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武漢市的武漢病毒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員用蠕蟲餵養一隻蝙蝠。 (截屏)

新研究的結果很明顯。 雖然野生型 SARS 病毒的切割位點是隨機分佈的,但它們往往有規律地分佈在大流行前實驗室製造的病毒以及 SARS-CoV-2 上。 因此,作者發現規則的間距表明切割部位的位置是在實驗室中操縱的。

這項新研究還比較了野生型病毒和實驗室製造的病毒中最長片段的長度。 野生型病毒中最長的片段比實驗室製造的病毒(包括 SARS-CoV-2)中的任何片段都長得多。 研究結果再次指出了 COVID-19 的實驗室起源。

實驗室製造的病毒中最長的片段被發現異常短。 如前所述,基因工程病毒的過程需要科學家使用幾個較短的片段,然後將它們拼湊在一起。 天然病毒不是拼湊在一起的,因此片段的長度是隨機確定的,包括非常短和非常長的片段。

Bruttel、Washburne 和 VanDongen 估計,SARS-CoV-2 病毒自然出現的機率在 100 分之一到 1400 分之一之間。 然而,這個估計只考慮了切割地點的分佈。 作者還觀察到切割位點內的突變集中,這“在野生冠狀病毒中極不可能發生,而在合成病毒中幾乎普遍存在”。 如果考慮到這些突變,估計 SARS-CoV-2 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病毒的可能性下降到 1 億分之一。 當考慮其他標準時,例如病毒被“粘”在一起的“粘性末端”恰好完全吻合,作者估計自然起源的機率會更低。

作者得出結論,SARS-CoV-2 是在實驗室中使用組裝病毒的常用方法組裝的。 作者沒有推測病毒是從哪個實驗室逃逸的。

作為對這項新研究的回應,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克里斯蒂安·安徒生(Kristian Andersen) 近端 論文——安東尼博士 福奇主導的努力 消除實驗室洩漏理論——在推特上 大滿貫 這項新研究稱為“幼兒園分子生物學”。 安徒生的批評是,切割位點在自然發生的 SARS 病毒中很常見。 然而,這種批評並不能解釋切割位點在 SARS-CoV-2 中非常不尋常的位置。

閱讀更多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