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藝術是複雜的謎題。” ——道格拉斯·霍頓
8 月,德國總理奧拉夫·舒爾茨率領高級政商領袖代表團訪問加拿大。 Scholz 對他能得到的每一焦耳的初級能源都感到絕望,他的主要任務是懇求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考慮加快批准加拿大大西洋沿岸新的液化天然氣 (LNG) 出口設施,特魯多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一直不願考慮。
儘管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之間存在歷史性差異,但這位戲劇老師出身的角色扮演總理自稱是 無法為提案找到令人信服的商業案例 (儘管他確實讓門敞開著供進一步考慮)。 在特魯多對未來無化石燃料的願景中,這種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在產生經濟回報之前就已經過時了。 歐洲精英成員屈從於最終“遺產”進入政治舞台的心血來潮,這一定是多麼令人尷尬。
相反,兩國達成了一項奇怪的協議 開發 “跨大西洋氫供應鏈”(強調自始至終):
“加拿大和德國表示,一項新的氫協議將啟動跨大西洋氫供應鏈,預計將在三年內首次交付. 自然資源部長喬納森威爾金森和德國副總理羅伯特哈貝克週二在荷蘭港口城市斯蒂芬維爾簽署了該協議,他們與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和總理奧拉夫舒爾茨一起參加了氫能貿易展。
這份長達五頁的協議是在兩國之間建立氫能聯盟的“意向聲明”。 “未來幾十年,世界將需要能源,”特魯多說。 ‘它還需要確保這種能量是淨零。”
當看到這些頭條新聞時,我們有點傻眼。 當然,這一定是個玩笑? 唉,就像當前西方領導人的大部分內容一樣,這兩個國家似乎在意圖上很認真,但在理解上卻不認真。 雖然我們可以寫一整篇文章來說明為什麼這項努力注定會成為另一個數十億美元的笨蛋,但我們會很快發布這些細節,並為德國提出一個實用但更優越的替代方案。 讓我們深入挖掘。
要理解為什麼加拿大和德國之間的氫能聯盟幾乎肯定會是一場史詩般的失敗,會燒毀對該倡議的所有補貼,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實際提議的內容。 雖然許多重要的細節仍然模糊不清,但公共領域的信息揭示了這個中央規劃的綠色能源烏托邦設想的四個階段。
首先,該計劃要求在紐芬蘭島的西海岸大規模部署新的風電場。 該地區非常適合從大西洋吹來的從西向東的強風中獲取能量——紐芬蘭是加拿大風最大的地區,急流正好從島上掠過。 其次,由此產生的電力將被輸送到集中式樞紐,這將需要對新的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 一旦風電場啟動並運行並且可以收穫電力,第三步就是通過電解大規模生產氫氣。 在這方面,德國貢獻了重要的技術專長。 像 Siemens AG 這樣的工程巨頭一直在投入大量資金來完善這項技術,他們無疑處於最前沿。
但現在困難的部分來了。
即使假設上述方案以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價格生產氫氣(我們持懷疑態度),大量氫氣應該通過什麼方式從紐芬蘭運輸到歐洲? 當然不是直接的,儘管許多報導和新聞稿都暗示了這一點,錯誤地假設運輸氫氣將像運輸液化天然氣一樣“簡單”——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根據一個 報告 離開澳大利亞,氫氣和天然氣的內在差異使得前者的直航極具挑戰性,應該只“預計在 2030 年代的某個時候,海上散裝氫氣運輸將在商業上可行。”

其他人則更加悲觀。 彭博新能源財經創始人 Michael Liebreich 看到 沒有場景 載氫船漂浮在海上具有經濟意義的地方:
““如果我們長距離運輸氫氣,那將是通過管道。 如果我們不能通過管道做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這樣做。
與液態烴燃料相比,氫的較低體積能量密度意味著 運送與 LNG 相同數量的能源需要三倍的船舶,而冷卻和液化造成的能量損失將推動多達四倍.
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的, 但在經濟上,以每公斤 1 至 2 美元的成本生產氫氣並以每公斤 3 至 5 美元的成本將其運往世界各地是沒有意義的,利布雷希說。”
我們同意。
由於短期內沒有直接運輸氫氣的現實能力, 有抱負的騙子 綠色氫的支持者打算將氫轉化為氨並運輸 那一個我們之前曾嘲笑過的概念 片. 雖然使用無碳能源生產氫氣來生產氨的想法確實很誘人——我們全心全意地支持在正確的環境下——在沒有哈伯-博世工廠的紐芬蘭,使用來自風能的氫氣來製造氨,以實現終極目標在德國使用,是 瘋狂的. 有個更好的方法。
讓我們考慮一下,德國有興趣成為新的“無碳”氫經濟的全球領導者。 氨很容易成為當今製造的最重要的工業化學品之一。 它的生產目前依靠煤炭或天然氣來製造氫氣,然後將氫氣與空氣中的氮氣結合來生產肥料。 全球碳排放總量的大約 2% 可以追溯到氨的直接生產,當您考慮到幾乎 全部 我們的糧食生產依賴於它。
雖然德國終於鬆了口氣, 同意 為了保持其剩餘的三個核電站繼續運行,它仍然擁有去年愚蠢地關閉的另外三個核電站。 由於天然氣價格上漲,該國還有幾家氨生產廠在全球範圍內缺乏競爭力。 如果目標是在德國實現“無碳”氨,只需 重新啟動退役核電站並將其用於生產氨!
將與加拿大-德國交易相關的資本成本和技術風險與我們在此提出的簡潔性進行比較:

好處很豐富。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該項目將作為一個有用的示範,證明綠色氨可以工業規模生產。 它會 去風險 大型製氫廠及其相關基礎設施的擴建——如果核電站再次退役,這些資產很容易重新利用。
末日伯格 訂戶 能夠 閱讀其餘部分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