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準備滿足歐洲燃料需求,中國石油進口量猛增


通過伊琳娜斯拉夫 石油價格網

9 月份亞洲的原油進口量猛增。 通常這樣的消息會激發對需求的希望,從而對價格產生希望,但這次情況更加複雜。 它與亞洲需求的關係不如歐洲需求。路透社的克萊德羅素,上個月亞洲的石油進口量每天增加超過 200 萬桶 報導 在他的最新專欄中,指出大部分流向了中國和新加坡。

他接著指出,中國和新加坡都在 8 月份進行了煉油廠檢修,9 月份的開工率有所上升。 一方面,這是過冬的正常準備。 在另一, 歐盟對俄羅斯原油禁運將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生效,然後在兩個月後對燃料禁運。

歐洲已經在努力解決柴油短缺的問題,因為它在禁運之前避開了俄羅斯燃料,而且全球燃料供應仍然有限。 這加劇了人們對過高價格破壞需求的擔憂,但也加劇了對燃料緊縮導致經濟衰退的擔憂。

近期一份主要大宗商品貿易公司的高管表示,美國可能會增加對歐洲的燃料出口。 報告 能源情報,特別是因為俄羅斯燃料將被重新輸送到其他目的地,包括亞洲和南美,以滿足那裡的一些需求。 其中一些俄羅斯燃料將運往歐洲,但來自中國。

在歐洲-俄羅斯的故事中,有點諷刺的是,俄羅斯的石油不會真正停止流入歐洲,無論歐洲如何阻止這種流動,即使它願意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正如從印度流向歐洲的燃料已經證明的那樣,歐洲對俄羅斯的精煉產品沒有任何問題,只要它們不是來自俄羅斯本身。

這種情況可能會繼續發生,因為無論正在玩什麼地緣政治遊戲,對石油產品的實物需求可能會保持強勁,直到價格變得令人望而卻步。 即便如此,需求破壞也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法國,罷工使該國一半以上的煉油能力陷入癱瘓,但人們卻在排隊加滿油箱。

具有雙重諷刺意味的是,歐盟可能需要依賴中國的冬季燃料供應。 畢竟,歐盟也曾效仿美國,反對中國在全球各個市場的主導地位不斷上升。 它在歐洲不被視為朋友。 然而,它是商品的重要供應商,沒有它歐盟就會崩潰。

更重要的是,歐洲國家可能需要儘早利用這條生命線。 因為法國煉油廠的罷工並不是供應的唯一挑戰。 事實上,隨著煉油廠進入季節性維護,本月歐洲柴油短缺情況將進一步惡化。 這將使 150 萬桶/日的煉油產能退出市場。 除了法國的罷工外,歐盟的柴油供應形勢變得相當緊張,其他地方的燃料供應也有限。 除了,也就是說,在中國,從外觀上看。

彭博社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煉油廠剛剛獲得了年初以來最大的燃料出口配額。 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是,在所有封鎖之後,當地需求增長仍然舉步維艱。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由於上述原因,歐洲燃料需求增加的前景。

“只要中國經濟仍然疲軟且產品庫存居高不下,煉油廠就有去庫存和出口的動力,” 牛津能源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員告訴彭博社。

歐洲是時候開始寄希望於中國經濟仍然疲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