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市場上最普遍的白日夢之一,甚至比美聯儲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迫在眉睫的——更廣泛的夢想是,中國將放棄其長期存在的零新冠病毒政策(儘管它是習近平的一個非常方便的替罪羊)以轉移對經濟放緩的憤怒)在本月的第 20 次黨代會上,儘管中國褐皮書等內部人士持懷疑態度警告稱這不會發生。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完成了 3-4 打基金的輪次,有一件事情讓我們大吃一驚:相信習近平會宣布結束的百分比 #CovidZero 在大會上。
這一信念與許多證據背道而馳。 但這項交易“如此多汁”,似乎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
— 中國褐皮書 (@ChinaBeigeBook) 2022 年 10 月 11 日
好吧,看來市場將再次失望。
根據 南華早報,連續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喉舌《人民日報》, 敦促該國堅持其零冠狀病毒戰略,“削弱了在本月舉行的關鍵政治會議後放鬆控制的希望。” 據《南華早報》編輯稱,評論是迄今為止最明顯的跡象, 在本週日開始的十年兩次的全國代表大會之後,該黨決心繼續採取嚴格的零新冠病毒措施。 週一,該報呼籲對旨在切斷所有病毒傳播鏈的零冠狀病毒戰略充滿信心和耐心。
官方媒體將習近平描繪成領導全國大流行控制工作,但幾乎沒有人死亡。 與西方相比,他將大量政治資本押在了所謂的中國應對大流行病的優勢上。 仍然, 公眾和無數投資者曾希望在黨的二十大之後改變目前的措施,預計習近平將打破先例,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的第三個任期。
根據周二的評論,中國的動態零新冠病毒疫情在控制大流行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取得了平衡,使中國能夠實現“極低”死亡率和“平穩”的社會經濟運行。
“動態零是整體社會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是現階段中國及時控制疫情的最佳選擇。” 它說。
國家通訊社新華社週二也加入了合唱團,呼籲該國“增強韌性和耐力”,而不是“平躺”——中國官員和媒體用這個詞來形容與病毒共存。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歷史性放緩,中國放棄Covid零戰略的壓力越來越大。 世界銀行最近的預測顯示,中國今年的 GDP 增長率為 2.8%,低於最初預測的 5%,遠低於亞洲其他地區。
最近的國慶假期,傳統上是為期一周的消費和旅行狂歡,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18%,與 2019 年相比下降了 39%。 旅遊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 26%,不到 2019 年收入的一半。在頻繁檢測、突然封鎖和旅行限制的情況下,該國人民對日常生活的中斷感到越來越沮喪.
與此同時,由於更隱蔽和更易傳播的變體,中國最近幾週出現了 Covid-19 病例的反彈。
病例數緩慢攀升,週二報告了近 2,100 例新的本地感染病例,但總病例數仍遠低於選擇與該病毒共存的國家。 作為回應,地方政府已加倍努力遏制疫情蔓延。 浙江省東部的一些城市已要求旅客在抵達後 1.5 小時內完成檢測,否則將面臨禁止他們進入公共場所的限制。
即使感染人數很少,其他城市也實施了封鎖。 在山西省永濟市,作為預防措施,實施了為期三天的封鎖,但沒有報告本地感染病例。
在北京,在前門市中心的一家遊戲店發現感染後,一些小學生被送回家。 自 9 月 29 日以來,首都已經有 54 例地方感染,地方黨委書記蔡奇發誓要像“面對深淵,如履薄冰”一樣應對疫情。
蔡在周六的一次會議上說:“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防範新的疫情,迅速果斷地處理……以確保首都的安全。”
週二的評論承認了在全國范圍內控制疫情的挑戰,但表示“這種情況發生得越多,我們就越必須認識到動態零是可持續的,並且必須遵守”。
疫情是個大考驗。 疫情能防住,經濟就能企穩,人民生活就能安穩,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平穩健康。”
“與一些放寬旅行和口罩限制的國家相比,中國在老年人的疫苗接種和加強注射率方面落後。中國約有 90% 的人口接種了初級劑量的疫苗,但只有約 57%在 60 歲或以上的人(更容易感染嚴重的 Covid-19 的人群中)中,只有 70% 的人接受了加強針。
《人民日報》援引中國人口眾多、醫療衛生資源不平衡的情況稱,放鬆管控將不可避免地增加易感人群的感染風險,病例的蔓延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嚴重打擊。
“[We] 最終將付出更高的代價並遭受更大的損失。